“最紧要快!”从六运会到十五运,广州自带“动”力基因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曾思怡
广州人,天生好动。
翻阅广州历史,由民间自发组织的长跑活动,已有近百年历史,其中相当一部分长跑活动没有门槛限制,各行各业、不同年龄段的有意者皆可报名。
公开资料显示,20世纪30年代起,广州已举办过公开环市长途跑,从50年代到90年代,各种全市性长跑比赛从未间断。
也许是得益于这份自带的“长跑基因”,2012年开始首次举办广州马拉松,仅用了十来年时间,广马就成为华南地区影响力最大的马拉松赛事举办地,赛事等级为世界田联金标赛事,且与北京、上海、重庆并列中国马拉松大满贯。
不止是马拉松。广州曾举办过第六、第九届全国运动会,亚运会、女足世界杯、乒羽世界顶级大赛、国际龙舟邀请赛等体育赛事。
广州抓住每一次赛事机遇,焕新城市体育基建,塑造爱运动、会运动的市民生活氛围,正在从单一赛事品牌向多元化全民运动生态升级,一座名副其实的“运动之城”正在成形。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会”)正在进行中。广州作为主要承办城市,深知体育赛事对城市的最大意义。而它的目标不止是办好一场会,是以举办赛事为契机,构建更高水平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呈现宜居、宜业、宜游的鲜活场景,吸引更多人来到这里观光、创业、生活。
马拉松的城市考验
公元前490年,希腊军队在马拉松平原以少胜多击败入侵的波斯帝国,士兵菲迪皮茨为了将胜利的消息迅速带回雅典,从马拉松平原一路狂奔42.195公里回到雅典,宣告完胜利的消息后倒地身亡。
雅典作为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举办地,为纪念这名士兵专门设置马拉松赛跑项目。
现代化的今天,出行和通信工具日新月异,长跑几十公里传递消息的需求不再,而马拉松凭借在可控范围内探索和突破身心极限的魅力,依旧让无数跑者发起自我挑战,演化为风靡全球的体育项目。

图源:图虫创意
在中国,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设立男子马拉松项目,拉开了中国举办马拉松的序幕。1981年,中国首次城市马拉松——北京马拉松开跑。
2010年广州举办了亚运会,在大型赛事承办上具备了良好的软硬件基础。2012年广州首届马拉松开跑。
虽然开始得不算早,但经过十余年时间,广州已成为华南地区影响力最大的马拉松赛事举办地。
从数据层面来看,近年广州马拉松赛事规模在2万—3万人之间。其中,2024年广州马拉松赛事规模2.6万人,报名人数超过11万,中签率23%。
举办大型马拉松赛事,意味着要接住短时涌入的大量跑者,又要保障城市的日常运转不受明显影响。这对城市交通保障等能力无疑是一场巨大的考验,背后依赖的是城市硬基建规划、软件管理、社会文化、经济实力、商业能力等的综合支撑。
广州作为一线城市,具备大量双向八车道甚至更宽的城市主干道,以及密集的地铁、公交网络,强大的组织运营能力、住宿接待能力,这使得短期大量跑者涌入对交通出行等城市日常运转的影响相对可控。
如果说上述条件在超大特大城市并不稀奇,那么广州的珠江景观、广州塔、陈家祠、西关大屋等多元且颇具特色的城市景观,以及声名在外的粤菜等,无异于为跑者在赛前、赛中、赛后创造了良好的体验感和在地感。
发展至今,马拉松等大型赛事不仅承载着超越自我、全民健身等体育运动层面的积极意义,其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愈受重视。
一场大型马拉松动辄花费数千万元。为此,是否办马拉松、办多大规模的赛事,以及如何以此撬动城市发展和收益,既考验地方的经济实力,也考验地方对马拉松赛事的商业化能力,即能不能算好马拉松的经济账。
人民网研究院发布《2024年12场马拉松赛事综合效益分析报告》指出,深圳马拉松、上海马拉松、北京马拉松、广州马拉松、厦门马拉松等5场赛事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平均水平均超10亿元。
其中广州直接经济效益达17.92亿元、间接经济效益达12.25亿元。同时,2024广州马拉松的就业效应为6551个。
持续推进全民运动
随着经济和生活方式的转变,马拉松很快从专业选手的竞技舞台转变为面向普罗大众的热门运动。
暨南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吴延年指出,一方面,马拉松赛事对于普通爱好者来说容易入门,而且长距离的跑步有助于宣泄压力,让跑者获得更高成就感,具有很强的大众参与性;另一方面,马拉松社交互动性强,可以形成较好的传播效果。现在各种跑团的发展也极大推动了该项目的普及化,越来越多的业余群体加入马拉松。
正如马拉松领域,参与者从专业选手扩大到普罗大众;广州的运动氛围也从马拉松逐步扩展至全民全运。两者一以贯之的是,让运动、健身走向每一个普通人。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借“广马”的热度和品牌力,撬动体育运动以更多形式、更大覆盖面地走向普通居民。
以2024年广州马拉松赛事为例。赛事首次面向大众开放广马博览会,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广马氛围;赛前开展2024广州马拉松亲子跑活动,活动吸引600组家庭参与;赛后,设置赛后活动区体验保龄球、攀岩、高尔夫、足球、飞盘等运动项目。此外,还邀请马拉松界的传奇人物贝克勒作为宣传大使参加起跑仪式,通过名人效应,传递广马赛事文化。
一份关于现场观众的调研显示,87.60%的现场观众对“赛事的举办助力广州全民运动健身名城建设”表示认同;86.69%的现场观众对“因赛事产生了我参与路跑运动的想法”表示认同。
不止马拉松,从六运会、九运会、亚运会、篮球世界杯、国际龙舟赛,再到正在举办的十五运会,广州在一次次体育赛事中重塑城市空间与市民生活方式,将运动元素融入城市更新,推动老旧社区、闲置空间变身全民健身新场景。

广州龙舟竞渡 曾思怡/摄
比如2010年亚运会期间,广州不仅在地铁和道路网加建、广州南站建设、白云机场扩建等实现短期快速推进,长期赋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型体育基建方面,在天河、白云、番禺等规划体育场馆群,且这些高标准场馆群在赛后或接待大型商演,日常也是市民的健身空间。
又如正在举办的十五运会,一方面厉行节约、严格预算,不搞重复建设,一方面深耕体育场馆的节能化、全域无障碍化改造,同时力求赛后更好服务周边居民常态化健身。
据统计,广东赛区75个比赛场馆中,90%以上是利用现有场馆改造升级。
与此同时,当前正值城市更新大力推进阶段,十五运会还将“全民健身”思维贯彻到老旧小区、闲置空间改造。若计入相关项目,以及城市道路改良等,十五运会筹备期间有1000多个城市品质提升项目同步开展。
回看成果。现阶段,广州社区、行政村体育健身设施覆盖率达100%,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超690万;以“市长杯”“户外运动节”“体育节”为代表的群众体育品牌活动蓬勃开展;大量武术、龙舟、舞狮、棋类等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进社区;体育产业链持续巩固提升,总规模连续三年超过2000亿元。
面向未来,广州已经做好规划。今年7月,广州发布《广州市体育强市建设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主要任务第一项即是“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具体举措包括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场馆设施和训练基地的配套供给。
按照《规划》,到2030年,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0%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9平方米;到2035年,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智能化全面实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4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
如果说马拉松是一个人的自我挑战,那么持续推进全民运动,是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长跑。在这段征程里,广州从未停下。
-
法国
飞机
门兴
丹戎巴葛联
VPS瓦萨
日常
奥达巴斯
动态
对面
过敏
左手
康柏费伦斯RJ
苏州
班车
适应
汗水
遗体
德布雷辛尼
三五
地板
ASK克拉格
伊尔库茨克
漏洞
信仰
交融
tvb翡翠台直播
周琦nba选秀
阿森纳VS埃因霍温直播
皇马VS曼城直播
世界拳王争霸赛
快船vs凯尔特人
中央一套直播
中央6台
江西电视台直播
CCTV5直播今晚乒乓球比赛
欧冠直播cctv5直播
网络电视台直播
卫视直播在线观看
321直播体育
切尔西vs埃弗顿直播
西悉尼惠灵顿直播
360直播体育在线观看
曼城水晶宫在线直播
ufc在线观看网站
英超在线观看jrs
国王杯直播在线观看
9球直播体育免费观看
nba免费观看高清直播
乐球直播体育免费直播
黑白nba免费视频直播